当前位置: 乌鹊 >> 乌鹊的形状 >>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尚一网
编者按
明天是七夕,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。千百年来,七夕节被赋予祈福许愿、乞求巧艺、祈祷姻缘等多重内涵。
现在,七夕也被称作“中国情人节”。特殊时期,也许很多情侣不能在一起共度这个节日,那就让我们祈愿:有情人终成眷属,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!
七夕趣话
■苏大平
七夕节据说源自星宿崇拜,由来久矣。各地的过法,大同小异。
早在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里,就出现了故事的萌芽。银河一侧的织女星,每天7次运行,如同在织布一样,虽运行7次,但并没有织出布匹。另一侧的牵牛星,虽然熠熠发光,却也并非真能拉车。诗歌透露出了织女牵牛既有其名,应该隐含必有其事的意味。
东汉《古诗十九首》有一篇《迢迢牵牛星》,描述了织女的生活状态,诗篇所言牵牛织女分隔河汉不得相见的故事。和今天我们熟知的民间传说,相差无几。
南朝梁代《殷芸小说》里是这样记载的:“天河之东有织女,天帝之女也,年年机杼劳役,织成云锦天衣。天帝怜其独处,许嫁河西牵牛郎,嫁后遂废织衽。天帝怒,责令归河东,许一年一度相会。”这里织女变成了天帝女儿。她原本非常勤劳,天帝怜她一人独处不容易,就把她嫁给了河西牵牛郎。但谁知她嫁人以后,过得太幸福了,两口子爱得如胶似漆,连织云锦天衣的正经事也荒废了。这让天帝发了火,以后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。至于他们一年一度相会时,如何渡过银河,倒颇富浪漫色彩:“涉秋七日,鹊首无故皆髡,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,役乌鹊为梁以渡,故毛皆脱去。”河鼓即是牵牛。到了农历七月初七,驱使喜鹊为桥,以渡这一对苦命鸳鸯跨越银河相会。喜鹊脑袋被两人踩踏后,头上的羽毛都脱落掉了。
七夕因是织女牵牛天上相聚之期,对于下界芸芸众生,尤其是感情生活几乎为生命全部的旧社会女性,就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。这天的活动,围绕女性的祈盼大做文章。《西京杂记》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”。这种古风,代代传递。
穿针斗巧,是过节重要的内容,但向织女乞巧呈上供品,更不可忽视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喜子网于瓜上,则以为符应”,也是传统久远的祈祷文化习俗。“喜子”即“蟢子”,一种蜘蛛。关于这种蜘蛛,在人们的观念里以为是能带来好运的吉祥物。对于女性,以为见蟢子有喜事降临,多是情郎将至。由此可见,陈列供品,而希望喜子布网其上,不仅祈求心灵手巧,亦有祈望遇见“对的那个人”,缔结美满婚姻之意。
湖湘沅澧一带,七夕佳节亦大体相同。我至今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,农村中老年人谈起此夜于瓜棚豆架之下,可听见天上牛郎织女相逢后的喁喁情话。七夕牛郎织女相逢,对于普天下有情人,自然具有特别的意义。愿有情人终成眷属,才应是七夕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祈望吧!
年8月22日至31日,每晚6:30-10:30,桃花源景区开放夜场,推出了七夕节系列主题活动,有情侣节目表演、美食派对、篝火晚会等。图为情侣节目表演。常德日报媒资库徐志雄罗杰摄
公里的双城生活
■旖旎/口述记者罗希/整理
因为疫情防控,我去不了宁乡,他回不来常德。
我常对他说,你什么都好,就是不在我身边。长得帅,脾气好,孝顺长辈,勤俭节约,无不良嗜好,这些优点只能每周末享受一次。缺点忽略不计,没时间见识。
从谈恋爱到结婚,我和他过了十几年双城生活。刚开始,他因为工作临时改变回家计划,我就会像一串鞭炮,瞬间被点炸。每次他在电话那头小心翼翼地解释,我委屈生气,2个小时后接受现实,最后不了了之。
大部分时候,我是一个独立自主、知书达礼的女性。生孩子的那几天,我没有一丝矫情,在待产区看综艺,扶着护理床栏杆走动,笑着调侃疼痛,然后,勇敢地躺在产床上,独自面对生育的恐惧。直到孩子生出来,他才赶到产房门口。
平常周一到周五,我上班,送孩子上学、上特长班,辅导孩子作业,没有他,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。
我从不查岗,绝对信任他。异地夫妻之间常会出现的猜忌,我们之间几乎没有。情绪波动却是常有的,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节点、特殊的时刻,我便会抱怨他为何不在身边。
某个独自送孩子学特长的傍晚,在小区碰到共同送孩子上特长班的熟人夫妻,我心里瞬间涌起一阵酸楚。看到别人手牵手散步的背影,我就会忍不住发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deyishus.com/lkzp/6499.html